渔鼓戏
渔鼓又称道情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。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。源于唐代九真、承天等道曲,历代相沿,成为比较流行的曲艺形式,山东境内的不少地区,常有艺人演唱。1723年(清雍正元年)左右,沾化农村的业余爱好者将说唱的渔鼓搬上舞台化装演出,并随着演唱内容和角色行当的不断扩充,逐渐衍化发展为独立剧种。演唱时,主唱者怀抱渔鼓、手持简板击节说唱,进行各种抒情和叙事表演。渔鼓,又称道筒、竹琴,宋代已出现。渔鼓用竹筒制作,筒长65—100厘米,鼓面直径13—14厘米,一端蒙以猪皮、羊皮或油膜(猪膀胱膜)而成。演奏时,左手竖抱渔鼓,右手击拍鼓面。指法有“击”(四指同时拍击)、“滚”(四指连续交替单击)、“抹”(四指击鼓止音)、“弹”(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)等。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富国镇胡营村“渔鼓戏”,源于1723年(雍正元年),是当地艺人在渔鼓道情基础上发展、演化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。“渔鼓戏”在用渔鼓伴奏、简板击节同时引进了锣鼓和其他戏剧形式,并将武术揉进戏剧动作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