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
首页 > 戏剧 > 戏曲新闻 > 正文

听戏要听梅兰芳,听书要听王少堂

王少堂是扬州评话的代表人物
王少堂是扬州评话的代表人物

扬州评话曾有过辉煌的历史,“听戏要听梅兰芳,听书要听王少堂”,这句话即是一大见证。时过境迁,扬州评话当年的风光已经不再,然而我们也看到其他一些传统艺术形式推陈出新,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尝试,并产生了一些腕级人物,像郭德纲、小沈阳、周立波等,作为扬州曲艺的招牌,扬州评话又该如何举起复兴的旗帜?

在刚刚落幕的江苏省第三届曲艺“芦花奖”中,全国各地的曲艺名家会聚扬城。姜昆、吴文科、常祥霖,当这些名家谈起扬州曲艺时,都不约而同地将“扬州评话”放在了首位。在他们心目中,扬州单凭扬州评话这一项,“就可当全国曲艺的老大哥”。

在说这番话的时候,他们的脑海里,必定会浮现出一个清瘦而俊朗的身影:王少堂。人们不禁发问,扬州评话,何时再出一个王少堂?

往昔

曾与国粹京剧打对台

去年,有一部电影《梅兰芳》,上映之后,最为叫好的片段,就是梅兰芳和十三燕打对台戏的那段。可以说,在上世纪,对台演出,是需要一定的底气的。稍有不慎,一世英名就会毁于一旦。

而扬州评话,就曾和国粹京剧对台演出过。当年,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的对面,站着的是京剧名角盖叫天,人称“活武松”。

那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,南北曲艺名家会聚上海交流。王少堂每天只演出一场,《武松打店》。盖叫天的戏也只有一场,一手飞刀绝活,刀无虚发。一个说武松,一个演武松,几场下来,双方平分秋色,各自场子里,都是人满为患。

这个故事,是扬州评话本《王少堂》里的一个细节。这本以王少堂生平为题材的评话本,去年摘取了中国曲艺最高奖“牡丹奖”文学奖。这就是王少堂,他的生平本身就是一出好戏。

现状

2元钱就能听一下午

今天,2元钱无论用来做什么,或许都会略显“羞涩”。但是在扬州曲艺团甘泉路书场,2元钱,就能听上一下午的扬州评话,还能喝上免费提供的茶水。

“以前也想把价格调到5元,但是很多老书客就不来了。”曲艺团负责人说道。为了保住这块阵地,曲艺团一直维持着2元的低价。即使这样,现在每天的上座率也只有五六成。

以王少堂为代表的扬州评话在上世纪鼎盛之时,大江南北都专门开设有扬州评话的专场书场。像王少堂这样的大家,一般的小场子,是不大去的,因为实在忙不过来。而如今,扬州评话的场所不断萎缩,在扬州大市范围内,现在只有8家,收费的场所,只有2家。

猜想

王少堂到现在还会红吗?

或许,曲艺市场的萎缩是一种大趋势,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,曲艺已经很难恢复当年的红火。就拿江苏来说,曾与扬州评话、苏州评弹齐名的徐州琴书,现在已经没有专业剧团和演员。

如果,王少堂生活到现在,他还会不会红?对此,《王少堂》的作者,曾与王家三代都有着深交的曲艺专家李真的回答是肯定的。

“王少堂几乎把《水浒》重新创作了一遍。”李真说,王少堂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,就是用梁山水泊的故事来描绘扬州的民俗风情。这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,但王少堂就是用扬州的角度去讲故事,他口中的武松、王婆、师爷、衙内……不是外地的,都是扬州的。这样一来,扬州的听众们,就会觉得书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身边。不爱听,才怪。不仅是“王派《水浒》”,还有《清风闸》,书中的“皮五辣子”就是生活在当年扬州的人,他的生活习惯,语言风格,都是最平常最亲切的。

不过,发展到现在的扬州评话,尽管书中的人物没有变,但由于艺术和生活的脱节,使得现代人离书场越来越远。

支招

继承的同时注意创新

“曲艺来源于民间,茶馆街头才是最本原的演出场所。在上升到艺术的过程中,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程序化,这对推动曲艺发展是有益的,但是反过来也是一种枷锁。”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说道。

韦明铧说,曲艺不同于戏剧,它往往就是一个人的艺术。一个天才就有可能改变甚至创造一个曲种,如骆玉笙盘活了“京韵大鼓”,周立波创造了“海派清口”,对于扬州评话来说,王少堂就是难得一遇的天才。正是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,才将扬州评话提升到前无古人的高度。现在在曲艺教学中,应该更加注重鼓励创新,继承传统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还有艺术上的万里长征。新人们能够不拘一格,扬州评话的未来,才有可能再出一个王少堂。

本文《听戏要听梅兰芳,听书要听王少堂》地址:https://www.xiquwenhua.com/xiju/xinwen/34619.html

上一篇: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在京逝世 享年92岁 下一篇:程派名剧《梅妃》 长安大戏院演绎凄婉恋情
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