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剧漫忆之十七——1955年的北京菊坛
1955年北京京剧界出了不少大事。先是杨荣环离开了市二团,(他先去了河北,最后落在天津。)他在二团以青衣应工,好在陈永玲嗓子也好,大段唱工也拿得下来,暂时问题还不大。七月,马剧团和市二团在天桥剧场联合演出《群英会借东风》,轰动京城。最高票价三元,比梅先生还高出一元。演出共两场。为尽量展现两个团的实力,第一天前场加演陈永玲、张世年的《小放牛》,由杨盛春饰赵云。第二天前场加演罗慧兰的《女起解》,由黄元庆饰赵云。为了《小放牛》,我选择了第一场。我是陈永玲的忠实观众。您可别小看了这出小戏,建国前陈与张春华合作,在上海演出,每人双出,陈前头的《二进宫》,把和张春华合演的《小放牛》搁在大轴。大概也是空前绝后。没点儿绝的谁敢把这出小戏当大轴演呢?那天别的不说,单一句“柴王爷推车压了一道沟”双手作推车状,从靠近天幕处,以脚尖着地滑着快速向前推,您看过花样滑冰吧?跟那意思差不多。那天楼上贵宾席上坐了许多金发蓝睛的外宾,把他们都看傻了。马谭裘的合作就更甭说了,就提一点:“对火字”一场,三个人各说了一个“火”字,然后周瑜笑,诸葛亮笑,都没甚末反应,最后谭富英的鲁肃一个响亮的敞笑,落地开花,得了一个满堂采。那天录了音,后来配了像,可以为证,说谭家的人不会笑,可有点委屈人家。(谭鑫培、小培我没听过,不算数)
当时不知道,实际上这次联合演出是两团合并的前奏曲。此后两团又分别各自演出。我看了马先生的《火牛阵》,散场后因为离舞台边的侧门近,就从那门出去了。但那里没路灯,走到来今雨轩后头,一下掉到一个施工的沟里,把脚摔崴了。第二天肿得厉害,好几天行动不便。倒霉的是二团偏偏在这几天里,先后在劳动剧场和音乐堂演了两次《大探二》。头里有挑华车带下书,还有多爷的一次吊龟一次哭灵。没办法,只能望报兴叹。“虽不能至,而心向往之”。夜里十一点在院里能听见李艳妃“子子孙孙爵禄高”的声音。但那也是陈永玲在二团的顶点了。俗话说“月盈则亏,水满则溢”,一点不假。不久二团去石景山为工人演出,前头还是这《小放牛》,然后是多爷的《太君辞朝》。小放牛没演完,工人同志递上纸条,提出再重演一遍小放牛,不想看辞朝。虽然没按这意见演,可多爷也够不痛快的,演了一辈子戏,没遇见过这样的情况。偏偏陈永玲年轻,考虑不周,多说了两句话,与多爷语生龃龉。二团不能没有多爷,于是陈永玲离开了二团,去了甘肃,开始了他坎坷的历程。再看到他已是1981年纪念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在《红鬃烈马》中饰代战公主了。唉,小翠花的艺术到他这儿也就算完了。二团没有旦角了,于是徐东来、关韵华加盟二团,曾演出过《拾玉镯法门寺》。
到1955年底马剧团与二团合并,北京京剧团成立。这是我最喜欢的京剧演出团体,无可替代。成立后前三天打炮戏还在天桥剧场,剧目一天还是《《群英会借东风,》一天是《女起解》、《枣阳山》、《十道本》,一天是《潘杨恨》(从金沙滩演到审潘洪)。第二期的预报贴出来,有谭富英、罗慧兰、李多奎的《桑园会》马连良、黄元庆的《八大锤断臂说书》。但第二天报上登出马连良先生因足疾不能演出的广告,以此结束了北京京剧团的首轮演出。
《枣阳山》这出戏是单雄信和秦琼的故事,很冷,演起来远没有锁五龙紧凑,裘先生很快就把它挂起来了。《十道本》也够冷的,单是褚遂良的十道本章,不熟悉历史的就能把你念睡着了。此剧演出也不多,现在的音配像是室内录音,不是剧场实况,更会让人昏昏欲睡。
那三天的戏最引人的还是《潘杨恨》谭的杨令公,马的寇准、裘的潘洪,实在精采。杨、奚一人演到底的戏,由马谭二位分演,当然会神完气足。到1956年他们排三顾茅芦,又开新局面。
本贴由老田于2009年8月18日10:50:22在〖中国京剧论坛〗发表
戏剧导航
戏剧推荐
- 话剧《连环计》将在国话剧场首轮...2019-03-25
- 浙江话剧团“雏鹰计划万里行”公...2014-07-08
- 话剧《另一边,温柔震撼睡眠》2010-09-07
- 观齐爱云《打神告庙》有感2008-11-20
- 减肥 上京趣闻2001-06-19
- 春节晚会相声小品敲定 2000-12-26
- 刘兰芳做客《艺术人生》2003-11-14
- 说说“封箱戏”2016-02-07